這是一大袋面粉,重 50 斤。如果你有 1,000 袋這樣的面粉,想要把它們從上海運到蘭州。通過普通的卡車公路運輸,運費大概需要 17,000 元。
現(xiàn)在同樣的面粉,把它從上海運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卻僅僅需要 14 ,000 元,而且這還是近幾年海運價格大幅上漲之后的報價。距離增長了十倍,價格卻反而更低。
答案的關鍵就藏在一個你平常經(jīng)常會見到,卻從來不會關心的物品上,今天我們來講講「 集裝箱 」的故事。
這一切看起來如此自然,好像貨物運輸天生就該如此,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么在一個充電接口都不能統(tǒng)一的年代,貨車、輪船、火車,這些大小不一、速度各異的運輸工具,竟能完全兼容同一個鐵皮盒子?
想要知道這一切,咱們還得從 1956 年 4 月 26 日開始說起。
這一天是如此的重要,如果以后汽車人占領了世界,準備為集裝箱樹碑立傳,那么我想這天會被視為集裝箱的誕生日。
就在這天,美國新澤西州的紐華克港內(nèi),58 個鋁制卡車車廂被裝到一艘老舊油輪之上,此時油輪上的工作人員還不知道,他們即將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集裝箱運輸。
馬爾科姆最大的擔心在于,隨著路上的車子日益增多,交通越發(fā)擁堵,車子堵在路上的每一秒都在損失本可以賺到的錢。 帶著這種擔憂,一次他在經(jīng)過港口時突然意識到:既然路上如此擁堵,那么我將車子直接開到港口然后再通過輪船走水路將車子運到不擁堵的地方不就好了嗎?
思路一旦打開就一發(fā)不可收拾,隨后他又想到,其 A 實根本沒必要將整車一起運走,把車頭留下,只運后面的拖車就好了啊,車頭還能回來接著運下一趟。被自己清醒的資本家頭腦震驚,馬爾科姆立即想到這種運輸方式所蘊藏的巨大潛力。
這里我們要解釋一下,為什么馬爾科姆會想用輪船運輸卡車呢?輪船運輸不也要錢嗎?
這里面其實有兩層原因。
一層是馬爾科姆的運輸公司所處的北卡羅來納州本身就位于美國東海岸,天生就離碼頭很近。
既然都想到這一步了,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收購一家輪船公司薅政府羊毛了。在等待收購的過程中,他還發(fā)現(xiàn)帶輪子的拖車如果直接放到船上,不僅會滾動打滑,而且輪子本身的體積會擠占寶貴的載貨空間。
于是他索性提出了一種更大膽的設計,直接制作一個四四方方的大鐵盒子,在陸上時可以通過拖車拖運,在海上時則可以整整齊齊地疊放在船艙之中。
至此,現(xiàn)代 " 集裝箱 " 作為一種概念已經(jīng)誕生了,但要等它實際運用,還有一些現(xiàn)實問題需要解決,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這個大鐵盒子到底應該設計成多大?
為了設計出滿意的集裝箱,馬爾科姆經(jīng)過多方打探找到了布朗工業(yè)的總工程師基思 · 坦特林格。
他設計的第一款集裝箱是一只 30 英尺的鋁制集裝箱,可以兩個一摞地疊放在駁船上,或是用卡車拖走。這幾乎就是當時馬爾科姆心中所想的東西,他唯一的要求是,將集裝箱的尺寸改為 33 英尺。
沒有什么特別的原因,單純是因為 33 英尺長的集裝箱能夠最大化利用他手上輪船的全部空間。所以當他擁有更大的輪船之后,他很快便將集裝箱改成了 35 英尺長。
這位物理大佬也是真性情,接到任務后,直接斥巨資用當時還很昂貴的計算機模擬了上千次實際航運情況。最終得出 24 英尺的集裝箱最適合麥特森航運公司,能夠為他們節(jié)省一半以上的航運成本。
隨后,這位大佬還借著工作之便發(fā)了一篇論文。
時間來到 1959 年,此時全美已經(jīng)有超過 5.8 萬只集裝箱被投入使用。但由于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陸上和海上同時跑著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 " 集裝箱 "。
于是人們終于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需要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最先把局攢起來的是美國標準協(xié)會旗下的 MH-5 委員會,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尺寸,他們需要制定一個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新標準。這是一個難以實現(xiàn)的要求,因為無論對于其中的哪一方來說,舍棄已經(jīng)投入巨大成本的現(xiàn)有集裝箱,去改用別人的標準,其沉沒成本都是巨大的。
面對如此難辦的情況,委員會靈機一動。難辦?那我瞧就別辦了!
機智的 MH-5 委員會舍棄了市面上存量最大 35 和 24 英尺的集裝箱尺寸,選擇一把梭哈 10 / 20 / 30 / 40 四個新的尺寸。
沒的,兄弟,沒的。
當時負責 MH-5 委員會標準制定的負責人名叫赫伯特霍爾,他是美國鋁業(yè)的退休工程師,在加入委員會時,他對集裝箱和集裝箱所能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基本沒有認知。
他之所以決定采用 10 / 20 / 30 / 40 的標準,完全是出于工程師思維,天生喜好不同尺寸間能夠換算。在赫伯特霍爾看來,這四種尺寸的集裝箱關系規(guī)整,還能形成俄羅斯套娃一般的互相嵌套關系,簡直是天選尺寸。
扯遠了,說回集裝箱。
10 / 20 / 30 / 40 四種尺寸最終被確定為美國集裝箱的標準尺寸,并于三年后被 ISO 正式采用,集裝箱的國際通用標準也就此確定。
這一年是 1965 年。
從 1956 年初次航行開始,至 1965 年國際標準確定,集裝箱經(jīng)過九年發(fā)展,依然是個小眾事物。在當時,全美僅有兩家航運公司大范圍使用集裝箱,而且僅在美國國內(nèi)幾個固定的碼頭使用。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集裝箱運輸靠的并不是單一的運輸工具,而是一套全方位的物流體系。
1956 年「 理想 X 號 」首次出航時,馬爾科姆為了將重達幾十噸的集裝箱吊上貨輪,專門拆卸了一臺大型起重機,以適配碼頭的高度。這樣的操作只做一次還不夠,他還得提前載著另一臺起重機到卸貨點安裝一模一樣的裝置,才能保證航行順利完成。
除了建設問題之外,還有另一個困難是:碼頭工人的強烈抗議。
直白地講,集裝箱出現(xiàn)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扼殺整個碼頭工人行業(yè),扼殺人力的昂貴、渺小和不確定性。面對這種貼臉跳大,碼頭工人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于是在工會幫助下,全美國的碼頭工人聯(lián)合起來抗議集裝箱的使用。
一邊是需要立即支付的高昂成本,另一邊是隨時存在的罷工隱患。
按照這個節(jié)奏的話,直到 22 世紀汽車人起義時,我們應該仍享受不到集裝箱帶來的好處。但這可是現(xiàn)實世界,發(fā)生點不正常的事也是很正常的好吧。
1965 年,集裝箱國際標準剛剛確定,除了集裝箱外,世界上還發(fā)生著一件事 —— 越南戰(zhàn)爭。
此時越戰(zhàn)已經(jīng)開打四年,美軍卻深陷越南叢林無法自拔。除了軍隊損耗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困擾著美國,那就是傳統(tǒng)運輸方式太緩慢低效,物資無法運抵前線。
<>當時,美軍使用物資接駁船運送物資,船需要用 10-30 天才能實現(xiàn)一次往返。但即使船已經(jīng)停在了港口,光從船上卸貨也還需要 8 天。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美軍召集全國的航運大佬開會,商討如何提高效率。經(jīng)過激烈討論,所有人的目光匯聚到一個人身上,只見馬爾科姆緩緩站起,他知道,此時唯有集裝箱才能解救美軍。
1966 年,在一線軍人的強烈要求下,越南集裝箱港口的建設工作上馬,并很快完成。1967 年 8 月 1 日,第一艘滿載著集裝箱的貨船駛入峴港碼頭。
這艘名叫 " 比安維爾號 " 的集裝箱船一次性運來了 226 只集裝箱,15 小時后這些集裝箱就被整整齊齊的堆在碼頭上了。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卸下一船貨物還得花上 8 天。
集裝箱系統(tǒng)不僅速度快,而且運量龐大,整齊堆疊的集裝箱能夠最大化利用船上空間。
根據(jù)美軍事后統(tǒng)計,7 艘集裝箱船的運量能抵上 20 艘普通商船的運量。除了帶來巨大的效率提升外,集裝箱還能節(jié)省大量費用。
美軍后勤副參謀長就曾表示,如果美軍在戰(zhàn)爭一開始就使用集裝箱運貨,起碼能節(jié)省 8.82 億美元的成本。
集裝箱的偉力震驚了世界,同時由于有著軍方穩(wěn)定的需求,美國的各大運輸公司也更愿意投資集裝箱設備。
1965 年時,集裝箱航運還是一個新興行業(yè),人們大多對其持觀望態(tài)度。短短三年后,到 1968 年,美國的港口每周就需要處理 3,400 只集裝箱了。
集裝箱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普及,之后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世界物流體系被徹底重塑。到今天,集裝箱已成為現(xiàn)代物流和全球貿(mào)易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在剛過去的 2024 年,我國集裝箱的產(chǎn)量已經(jīng)超過了 810 萬標準箱。這里說的 " 標準箱 " 指的是 20 英尺長的集裝箱,也經(jīng)常被寫作 20GP 或 TEU。
20 英尺標準集裝箱一般被用于裝載密度大、重量重的貨物。而 40 英尺集裝箱則一般被用來裝載體積大、重量相對較輕的貨物,即所謂的 " 泡貨 "。就像那個馬屁股決定鐵軌寬度的故事一樣,20 英尺集裝箱這個馬屁股也成為了現(xiàn)代物流體系的基石。
還有最早激發(fā)馬爾科姆想象力的拖車,公路運輸拖車標準化的底盤最常見的尺寸剛好能放下一個 40 英尺集裝箱,或者兩個 20 英尺集裝箱。
除此之外還有鐵路,鐵路運輸集裝箱的平車上同樣設有與集裝箱角件匹配的固定裝置。
這是一個先有蛋再有雞的故事。因為先有了集裝箱這個正正方方的鐵盒子,現(xiàn)代物流體系的所有標準由此出發(fā),一起構建了一個涵蓋海陸空的全方位運輸系統(tǒng)。
根據(jù)聯(lián)合國貿(mào)易和發(fā)展會議最新發(fā)布的《 2024 年海運述評 》的數(shù)據(jù):2023 年,全球海運貿(mào)易量達到 122.92 億噸。
這樣的高效協(xié)作,每分每秒都發(fā)生在全球的每個角落。維持如此龐大的運輸系統(tǒng)一年需要多少錢呢?不到 5,000 億美元。
換算到 123 億噸中,平均每噸貨物的運輸價格僅有 41 美元。你或許不知道這是什么概念,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 1962 年,從紐約向巴西運輸鋼管的平均費用為每噸 57 美元,這個成本能夠占到總成本的 13%。1962 年,彼時的美元價格還和黃金直接綁定,35 美元能兌換一盎司黃金。
如果僅僅以黃金價格來簡單計算的話,57 美元換算到今天大概是 5300 美元。
如果一個東西便宜 10% 那是不值一提的,但是如果一個東西便宜了 99%,量變就會引起質變。從此之后,貨物的運輸成本成為一個可以忽略的因素。
運輸成本的降低,讓離岸制造成為可能。
你在公路上看到的每一輛汽車,其車殼、車架、電控系統(tǒng)、安全系統(tǒng)、發(fā)動機和變速箱,都可能來自中、美、日、德、瑞典、印尼……等等 20 多個國家。
所有國家的通力合作湊成了 20 世紀最偉大的神跡 —— 全球化!
全球化讓義烏的小商品市場能夠聯(lián)通美國所有的超市、讓阿根廷的牛肉飄洋萬里送上你的餐桌、讓波音飛機從全球采購配件而不是本地生產(chǎn)并組裝……這就是集裝箱革命最神奇的地方,它完全沒有發(fā)明任何新的東西。
它只是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制定了一種統(tǒng)一的標準,就如此深刻地告訴人們:統(tǒng)一合作能帶來多么大效率的提升。
編審:蛋布利多 & 白云蒼狗 & 小鑫鑫
視頻制作:胡尼 & 小楊 & Je77ery & 上進 & 錘子 & 迎風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集裝箱改變世界 - 馬克 · 萊文森
Malcom McLean 馬科姆 · 麥克萊恩 - 維基百科
鐵皮箱子如何改變?nèi)澜纾?IC 實驗室
一位卡車司機如何改變海洋運輸 -What's Going on With Shipping?
集裝箱的歷史 -History of Simple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