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發(fā)布行政命令,指示國土安全部撤銷哈佛大學的 " 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SEVP)認證,暫停其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哈佛大學迅速反應,譴責此舉為 " 非法的報復行為 ",并展開法律訴訟。
此事一出,全球人才流動、高等教育體系和美國軟實力都在不同程度遭受沖擊,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事?不妨展開一敘。
作 者:于啟章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整頓學校,不是第一次了
其實,今年 3 月下旬 -4 月上旬,好幾所美國知名高校就陸續(xù)收到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 " 整改通知 ",要求配合政府加強校園意識形態(tài)的監(jiān)管。
一系列信號顯示,白宮將矛頭對準了被視為 " 自由派據點 " 的精英大學,其中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哈佛大學首當其沖。
特朗普政府聲稱,一些頂尖學府在校園抗議、招生錄取等方面 " 偏離正軌 ",必須糾正過來。
但哈佛大學代理校長艾倫 · 加伯(Alan M. Garber)代表校方公開回信,明確表示哈佛 " 拒絕接受這些要求 "。
這相當于哈佛對聯(lián)邦政府說出堅定的 " 不同意 ",也意味著哈佛成為首個公開抗衡特朗普新政的頂尖學府。
然而哈佛強硬表態(tài)僅僅幾小時后,特朗普政府立即展開反擊——
先是宣布凍結對哈佛近 22 億美元的聯(lián)邦科研經費撥款,并暫停價值 6000 萬美元的現(xiàn)有合同項目,隨后更是展開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施壓舉措,顯示特朗普政府有意祭出經濟制裁和法律手段來迫使哈佛就范。
在連續(xù)承受財政凍結和政策威脅后,哈佛并未退縮,而是選擇訴諸法律。
5 月 22 日,事態(tài)迎來高潮。
特朗普在這一天簽署行政命令,授權國土安全部立即撤銷哈佛大學的 SEVP 認證。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 · 諾姆(Kristi Noem)隨即下令終止哈佛參與學生和交流訪問者項目的資格。
面對如此嚴厲的禁令,哈佛大學立刻采取了反制措施。
當晚,哈佛就向馬薩諸塞州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提起緊急訴訟,請求法庭阻止政府撤銷 SEVP 認證的行為。
5 月 23 日,聯(lián)邦地區(qū)法官艾莉森 · 伯羅斯(Allison Burroughs)作出裁定,發(fā)布臨時限制令(TRO),在正式聽證會舉行之前暫時凍結政府的禁令,要求各方 " 維持現(xiàn)狀 "。
可以說,這個限制令阻止了國土安全部進一步執(zhí)行對哈佛的制裁措施,為哈佛爭取了寶貴的喘息空間。
法院的干預使白宮與哈佛之爭進入司法審查階段,下一步聽證會定于 5 月 29 日在波士頓舉行。
這場圍繞大學自治與行政權力的角力暫時進入僵持狀態(tài)。
目前,社會各界輿論反響巨大,主要觀點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認為,美國三權分立,聯(lián)邦法院的司法權獨立,大法官的介入加之社會各界的關切,這項行政命令很可能被否決。
但另一類則補充,參考歷史經驗,此類牽涉深廣的行政命令即便最終被否決,所有的相關審查程序結束可能要經歷幾年之久,這期間仍舊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而這一行政命令帶來的沖擊,主要作用在三個方面:全球人才流動、高等教育體系和美國軟實力。
沖擊一:全球人才流動的走向
哈佛禁令對全球人才流動的影響首當其沖。
美國一直是全球留學生最向往的目的地之一,長期吸納著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人才。
據統(tǒng)計,截至 2023 年底,仍有超過 100 萬國際學生在美就讀,為美國源源不斷輸入新鮮血液。
美國對他們的吸引力,歷來是靠開放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一流的教育質量和廣闊的發(fā)展機會。
然而,一旦美國最高決策者開始對國際人才關上大門,全球人才版圖可能出現(xiàn)轉向。
首先,短期直接影響是大批留美學生被迫中斷或改變規(guī)劃。
中國一直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每年有數(shù)十萬中國學子赴美深造。
以哈佛為例,這里目前約有 6800 名國際學生,占學生總數(shù)的 27% 以上,在這其中,中國學生約占五分之一,是哈佛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人數(shù)超過一千人。
來源:哈佛大學
可以說,在哈佛的國際學生群體中,中國留學生不僅數(shù)量眾多,而且在學術和校園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正因如此,任何針對哈佛國際學生的限制政策都會對中國學生產生格外顯著的影響。
禁令一出,他們直接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不轉學則合法身份不保,轉學又面臨學業(yè)中斷和名校學分不被承認等難題。
尤其是那些正處于博士課題或關鍵研究階段的留學生,被迫離開美國將造成科研項目的損失和個人前途的變數(shù)。
比如此前禁令生效后,大批中國留學生被迫在極短時間內尋找愿意接收的其他高校。然而學期過半且全球名校招生已基本結束,大多數(shù)大學幾乎不可能臨時增補錄取。
盡管法院很快暫停了禁令,但這場風波已在全球留學生群體中投下巨大陰影。
許多原計劃赴美深造的學生開始重新審視美國的留學風險,考慮將目標轉向其他國家。
其次,更長遠的影響在于全球人才流向可能重新分配。
美國如果持續(xù)收緊對國際學生和學者的政策,將有利于其它英語國家和新興留學目的地吸引這部分人才。
近年來,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在積極調整政策,簡化留學簽證并提供畢業(yè)后的工作機會,希望爭奪高層次人才。
例如,英國推出 PSW 簽證允許留學生畢業(yè)后留英工作 2-3 年,加拿大則祭出 " 快速移民通道 " 鼓勵留學生留下。
不僅傳統(tǒng)留學強國,歐洲各大學聯(lián)盟可能也會趁機擴招來自美國受影響學生;一些亞洲國家(如中國、新加坡)也在加大教育投入,試圖留住本國精英或吸引區(qū)域內學生留學當?shù)亍?/p>
哈佛事件無疑成為這些國家的絕佳廣告:當美國展示封閉和不確定性時,其他國家正張開雙臂歡迎全球學子。
甚至在特朗普的禁令發(fā)布后不久,世界上其他地區(qū)的名校不乏立刻拋出橄欖枝的。
比如香港科技大學在事件發(fā)生后率先宣布無條件接收哈佛受影響的國際學生轉學,優(yōu)先處理學分轉移、簽證協(xié)助和住宿安排,確保他們順利銜接學業(yè)。
如果美國政策環(huán)境持續(xù)對國際人才不友好,人才外流與人才回流的現(xiàn)象可能在美國身上出現(xiàn)。
歷史告訴我們,人才往往追隨機會和寬松的環(huán)境流動: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期間,大批歐洲科學家逃離極權與戰(zhàn)火投奔美國,造就了美國科學的騰飛;而一旦環(huán)境逆轉,人才也可能用腳投票,改赴更有利的土壤。
沖擊二:高等教育體系的震蕩
除了人才流向,這一政策對美國高等教育體系本身造成的震蕩更是前所未有。
美國大學向來以學術自由和自主治理著稱,聯(lián)邦政府通常很少直接干預高校內部事務。然而此次特朗普政府以行政令強行介入,不僅撼動了哈佛這所頂尖學府,也給整個高教界敲響了警鐘。
首先,禁令一旦真正實施,將重創(chuàng)大學校園的多元文化生態(tài)。
哈佛大學國際學生比例超過四分之一,他們來自全球 140 多個國家,這些學生的存在,讓校園成為一座微縮的 " 聯(lián)合國 ",促進了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如果將國際學生群體 " 連根拔除 ",哈佛的校園文化將大為單一,失去寶貴的多樣性。
這不僅是哈佛一個學校的問題,美國許多高?!绕涫茄芯啃痛髮W和理工科院校——國際學生占比都相當可觀。
例如,全美研究生階段國際學生比例接近 36%(某些工學院更高),他們支撐了實驗室的科研工作,也是美國未來 STEM 人才的重要來源。
一旦國際學生大量減少,美國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鏈條將出現(xiàn)斷層,許多研究項目可能因缺乏足夠的高質量學生而放緩甚至中止。
其次,這個行政命令沖擊了高校的財務模式。
長期以來,國際學生除了學術貢獻,也為美國高校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由于很大一部分留學生需要支付全額學費,他們事實上補貼了本地學生的獎助學金。
以哈佛為例,2025 學年哈佛本科學費(不含食宿等費用)高達 59320 美元,如果沒有財政資助,在哈佛讀一年總花費往往超過 10 萬美元。
許多外國學生自費承擔了這些高昂費用,支持了學校的財政運轉和獎學金池。
如果哈佛被迫剔除國際學生,這筆收入將大幅縮水,學校財務將遭受沖擊。
據專家估計,剝離國際學生將使哈佛每年直接損失數(shù)億美元的學費收入,更不用說校友捐贈潛力的長期損失了。
對于一些依賴學費收入的公立大學來說,國際學生學費更是平衡預算的重要來源。如果聯(lián)邦政策擴散,導致留學生整體人數(shù)下滑,美國高等教育體系可能面臨經費緊縮和預算赤字的連鎖反應。
更深層的影響在于學術自由與大學治理的挑戰(zhàn)。
特朗普政府通過資金和資質作為杠桿,要求哈佛進行一系列配合,實則破壞了大學傳統(tǒng)上的自主決策權。
這種 " 以政府意志改造大學 " 的先例一開,可能導致高校自我審查和噤聲效應。
例如,為避免成為下一個被整肅的目標,一些大學管理層可能對校園政治活動更加敏感,甚至主動壓制學生和教職員工的言論,以向政府表明 " 聽話 "。
一旦大學接受這種干預,將很難再維護課堂和科研的自由探索精神。
此外,如果聯(lián)邦政府可以繞過常規(guī)程序懲罰哈佛這樣的名校,那么其他學校也很難有安全島。
原本,美國高校的認證和監(jiān)管主要通過專業(yè)認證機構和教育部正常評估進行,大學如果有違規(guī),一般先整改、再有聽證。
然而特朗普政府此次對哈佛先斬后奏,令教育界對監(jiān)管環(huán)境的可預期性大為擔憂。
如果這一趨勢延續(xù),美國大學可能陷入在政治壓力下被迫自我約束的局面,那么他們所保持的全球學術領先地位也自然將面臨挑戰(zhàn)。
沖擊三:美國軟實力的消耗
高等教育和國際人才戰(zhàn)略的變化,最終還會反映到美國的軟實力上。
幾十年來,美國大學教育一直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支柱:吸引全球優(yōu)秀青年到美國學習,不僅直接帶動經濟和科技發(fā)展,更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了美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影響力。
哈佛禁令這樣的政策一出,給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造成長期損害可以說是板上釘釘。
眾所周知,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的政商學界,都能找到美國名校校友的身影。
據統(tǒng)計,截至 2022 年,全球現(xiàn)任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中,有 67 位曾經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數(shù)量遠超其他任何國家。
美國通過其一流大學,塑造并聯(lián)結了一張橫跨各國精英的 " 校友網 "。
這些精英在求學期間親身體驗美國社會,往往對美國抱有友好印象或起碼深入理解。
這種人脈與情感紐帶,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來源。
然而,如果美國開始大規(guī)模拒絕外國學生,這種代際累積的軟實力優(yōu)勢將逐步流失。世界各國未來的領導者可能轉向英國(2022 年有 55 位時任領袖曾在英國留學)或其他國家接受教育,與美國缺乏深入接觸。
長此以往,美國在全球精英圈的 " 存在感 " 會下降,在國際事務中爭取盟友和理解的難度自然也會增加。
其次,創(chuàng)新和文化影響力會受到拖累。
美國軟實力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人脈,也體現(xiàn)在科技創(chuàng)新和文化輸出。而這些領域,與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密不可分。
硅谷的崛起就離不開各國人才的匯聚,谷歌、特斯拉等標志性企業(yè)的創(chuàng)辦者中有許多是移民或外國留學生背景。
諾貝爾獎獲得者里,美國高校培養(yǎng)的國際人才也占相當比例。
如果美國大學不再對世界開放,美國可能逐漸被視為一個封閉保守、對外來者不再友善的國家,其全球形象將大打折扣。
不僅如此,這一政策走向反映出的價值觀沖擊也在侵蝕美國軟實力的根基。
美國歷來宣稱自己是自由民主的燈塔,開放和多元是其價值觀的一部分。然而驅逐留學生、限制學術自由的做法,與美國標榜的核心價值相悖。
當美國政府以現(xiàn)今的方式管理知識和人才流動時,國際社會難免質疑美國對自由理念的堅守是否出現(xiàn)倒退。
從冷戰(zhàn)歷史看,蘇聯(lián)等國曾用高墻阻隔人才和信息,結果是本國創(chuàng)新力枯竭、形象僵化,而美國恰恰憑借開放吸納了全球優(yōu)秀人才,贏得了軟實力競爭。
如今如果角色反轉,美國自行筑墻、閉關鎖國,那么在國際輿論場上就喪失了道義高地。
而且,歷史上許多例子都印證了開放交流對于國家興衰的影響。
比如公元前 4 世紀,亞歷山大帝國在埃及建立了亞歷山大圖書館和學術研究院,廣邀各國學者,使亞歷山大城成為當時世界的知識中心;而當那座圖書館在戰(zhàn)亂中焚毀,學術交流中斷,古典文明也隨之黯淡。
軟實力的折損或許不是立竿見影,但要想消解其后勁,也是難如登天。
結語
從盛唐長安的胡商云集,到硅谷今日的移民創(chuàng)業(yè)浪潮,歷史經驗顯示,文明的繁榮始終與人才的自由流動同頻共振。
而哈佛禁令事件恰恰折射出當前國際人才交流所面臨的復雜局面。
一方面,美國保守政治力量對高校的干預使留學生群體蒙受無妄之災;另一方面,這也促使各國尤其是中國深入反思自身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定位。
如何吸引全球人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保障留學人員權益、提升高校軟實力也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我們樂于看到的是,在平實理性的態(tài)度下,中國社會沒有簡單將哈佛禁令事件視作一場勝利或挫敗,而是冷靜觀察其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一國的強大,源于開放,而一國的軟實力,系于人心。
好文推薦:
排版 | 椰子
編輯 | 允允主編| 孫允廣